欢迎光临心理资讯网

心理疾病来源童年,心理疾病和童年经历有关

时间:2024-09-19 02:59:16作者:心理资讯网 分类: 心理疾病 浏览: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心理疾病来源童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心理疾病来源童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抑郁症大多是小时候的环境造成的吗?

不一定,人到中年的工作,家庭中产生的压力,遇到自己内心不能承受的事情,比如,创业失败,与爱人的分手,最亲近最爱的人离世等等自己不能立刻接受的打击,如果没有人帮助,长时间的压抑,胡思乱想就会抑郁

你好!我是专注于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师心海 根据你的问题谈谈我的观点

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长大后是否会患抑郁症是有直接关系的。我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方面的知识给你做个分享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通过治疗抑郁症的问题中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心理治疗技术

在认知行为疗法(CBT)中有一个概念是核心信念,核心信念分三大类(无能类,不可爱类,无价值类)这三大类信念是导致我们会不断产生消极想法和消极情绪最后出现抑郁问题的根本原因。而这三大类信念跟我们的童年是有直接关系的。

那么这三大类信念怎么产生的呢

1、无能类

这个信念主要就是童年时期遭受太多父母打击,贬低的话语,以及父母经常拿其他兄弟姐妹或是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总说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久而久之,就会让自己的孩子产生我不如别人,我没有能力,我无能的信念。产生自卑心理

2、不可爱类

这个信念主要就是童年时期遭受父母的遗弃,或是父母出外工作,把孩子扔在家里老人带,时间长就会让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觉得父母不爱自己,我是不可爱的的信念。产生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的心理。

3、无价值类

抑郁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遗传因素,科学研究表明,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相对于没有抑郁症家族史的,得抑郁症的可能要大。

2.童年经历和教养方式,依恋关系以及养育环境,这些因素对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功能的发展有具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功能弱,就特别容易得心理方面的疾病,就像身体免疫功能低容易生病一样的道理。

3.生活中的创伤事件,也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冲击,诱导抑郁焦虑情绪产生!

如果发现有抑郁情绪并持续有一段时间了,自己通过很多方法也排解不了,建议及时去就医。

#心理咨询师说# #生活心理学#


这个结论不一定成立。

目前为止,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还是不是很清楚,尽管在临床上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但是还是处在相对空白的阶段,其实人类的很多疾病的原因都不是很清楚,心理疾病也不例外。

一般来说,抑郁症的原因先天和后天都有,而且也不确定哪个权重更大一些,因为,在很多的个体上抑郁症的表现有所不同,原因更是不同。

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基因占有很大的比重。很多家长当发现孩子有抑郁症以后都会十分的自责,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孩子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和家长没关系,可能是遗传,也可能是基因变异,或者是是不知道的某种原因的先天因素。这一点,在精神疾病的家族遗传中表现的十分清晰。

一般去看病的时候,一生都会问一下三代内亲戚中有没有精神病史,这个十分的重要,在医院实习的时候,我会发现,大多病人都有家族精神病史,因此,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后天因素,环境和教养方式。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抑郁症的一个因素。0-3岁的养育方式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创伤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其实是所有的疾病的原因吧。这些都是回溯的时候可以发现的一些问题。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发现孩子有问题以后,不要过多的去找原因去遗憾后悔自责,毕竟我们也不想这样,毕竟现在已经成为了这样的一个现状,虽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但是可以去积极的向前看。

更好的陪伴孩子,寻求正确的治疗方式,才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在心理治疗的同时选择去心理咨询,让咨询师参与进来一起帮助发现寻找家庭中的问题,做到及时改进。

小时候有些特别聪明的孩子为什么会得精神病?

其实有时候平凡的人更容易适应这种跌宕起伏的人生,而聪明的孩子却更容易钻牛角尖,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一些现在经常去心理咨询机构找心理咨询老师的孩子说,老师我接受不了自己平凡如果我选择平凡的人生,那么我甘愿没有这样的人生,很多优秀的孩子,或者觉得自己聪明的孩子,就是如此,他们对于生活充满了与众不同的想法,但他发现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没有太大区别的时候,那种崩溃会让他们走向极端,其实聪明只是一种大家的评价,你过得好不好更重要的是接纳自己。

大多数聪明的孩子如果把归因归结在聪明上,那其实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我成功了,不是因为我自己有多努力,我自己做的有多好,而是因为先天遗传的因素就决定了我一定会成功,而如果失败了,那么这是因为我自己改变不了的事情,那这种情况之下面对生活他会多么的无助呢。

孩子聪不聪明不只是智商测验,不只是父母的评价,更多的时候我们要看孩子可以改变的东西,毕竟聪不聪明这件事情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但努不努力却是个人可以衡量的。

小时候,从来没有经受过挫折的打击,被父母保护的好好的。

于是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心变得非常玻璃心,一碰就碎,碎了满地。

就如同,温室里面的花朵一样,如果没有保护,突然间移植到大自然中,一场小小的风雨,就有100%的可能把它摧毁。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抗挫折教育非同小可,因为它关系到孩子内心的强大与否。

一个将来能在社会上野蛮生长的孩子,才是父母最成功的教育。

我见过这样的一个聪明人,如果他还活着,大概40多岁了。

他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母亲是一个苦命的女人,说命苦,那不是一般的命苦。父母的结合属于二婚家庭,母亲那边丈夫死后,留有两男一女,女孩远嫁。父亲这边有个老母,听说还有个女儿。在这个重组家庭里,他有老祖母,亲生父母,有兄长,有长姐,一群人疼爱,应该很幸福,却很不幸,生在这样一个困苦不堪的家庭。

小孩很聪明,很高大,帅气的一个小伙。从小学到考上县一高,都是尖子生。上大学后,孩子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人生。因为家里穷困潦倒,(父亲仪表堂堂,1.8几的个头,很懒惰的一个人,总想自己是干大事的一个人,不屑劳动),母亲身材瘦小,不能出力),孩子的生活费都成问题。在学校不知经历了什么?后来听说是因为偷了同学的橡皮,被发现,精神出了问题,退学了。

退学后,在老家,这个人经常拿本书,沿着铁路,国道,挺胸昂首,漫无目的整日游走,嘴里念念有词,背毛主席诗词或历史典故,连续几天不觉得累,后来被送到医院🏥治疗,病情时好时坏。为了照顾他家,有领导想安排他进电厂,不可行。病情原因,反反复复十几年,成了家里的累赘,母亲病死后,父子俩吃了低保,父亲骑个三轮车去哪儿都带着带着,最后死了,父亲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每次 听人说起,心里会难受,就会想:多傲娇的一个孩子,如果他的父母年轻时候勤快一点,给孩子创造出相对好一点的生存环境,使孩子童年性格成长期不自卑,开朗活泼一点,心胸开阔一点就好了,不至于酿造成一个悲剧!

既生之,则养之!思想行为教育一样重要。

为什么有很多人认为心理疾病是自己作出来的?心理疾病真的是自己作出来的吗?

再次说一下,抑郁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负面情绪,科学家核算过,普通人的一生会碰到4-5次的抑郁状态。

在我们中国的社会里,我们的父母根本就对抑郁没有概念,只有听说有人自杀了,是由抑郁症引起的。然后就是开始一刀切,抑郁症=自杀。最麻烦的就是这种认知。

人的思想里一天会有70%的负面想法,而30%才是积极的想法,所以人的抑郁就像感冒一般,让我们害怕的是不关注自己的情绪问题。(重点中的重点)

回忆一下我们的身边,有谁说,我从小就有种教育,心里不开心了就会有地方缓解和疏导情绪。从小就知道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会让自己的身体不好,会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糟糕。

重点在于从小就知道的认知里。

就因为我们从小不知道,现在要接受抑郁状态的自己,只有等到我们在梦里都知道了抑郁是什么的时候,我们潜意识才会接受,其实我看下来还是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抑郁状态下的自己。

那就来个好消息,不开心和开心,是听人转诉的: 科学家做过实验,人开心和不开心,工作效率一样的。这样大家是不是对抑郁就不那么排斥了呢?

写着,写着,又着急了,怎么就对自己天然的负面情绪这么严苛呢?怎么又成了 作了呢?怎么就那样喜欢压抑自己的呢?

好吧,也许我们都进化成机器人,就真的不作了。

心理疾病和作出来不等同,心理疾病和原生家庭关系密切,出身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父母影响及其深远,伟大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人终其一生都在弥补童年创伤。

创伤又分为国家集体创伤,比如,战争,饥荒等,家庭创伤,父母祖辈的创伤代继传承过来,也会发生在后辈身上,所以我们不要轻易下判断,给自己下判断,比如你就是作作才会出病,那么要看到作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先察觉,在找专业心理辅导师来做专业辅导,根据我个人经验,能坚持下来三年对自己整个状态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小时候盼着长大。长大后又怀念小时候。为什么人总是这么矛盾?

小时候盼着长大,长大后又怀念小时候,为什么人总是这么矛盾?

是的,这个问题提的很对,人类永远都是生活在矛盾中。

小时候,我们抬头看着大人,他们的身影,是那么的高大,他们做起事情,是那么的令人羡慕,我们的就是想快点长大,长得像大人一样。

长的高大,像他们一样有力量,像他们一样,亲自驾驶各种车辆,奔驰在公路上。

儿时无忧无虑的生活,是那样的放松,每天不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去购买商品,不用去算计还车贷,房贷的该交的钱。

长大了,与同事相处要小心翼翼,维持好关系,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开车上路要安全行驶,既要保护自己和家人,也要保护的生命安全。

长大了,要精心照顾已经衰老的父母亲,他们已经没有了当年,年轻时的雷厉风行,一切事情该需要儿女的来帮忙了。

长大了,随着儿女的出生,我要努力挣钱,给孩子们创造财富,使孩子能受到最好的教育,希望儿女们幸福快乐的成长。

这些都是我们希望长大的理由,

在梦里我们都希望快些长大,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

小时侯盼着长大,长大后又怀念小时候,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经历过的感受。

人在幼年时期,在不断的认知中,会对周围的环境及生活中的人和事,产生很大的探求欲望,同时对很多事情因为新奇而产生兴趣,但由于年龄受限,得不到答案和参与的机会,正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人在幼年时期特别希望自己快一点长大,因为只有长大了才有能力了解世界并能够参与其中。就比如我们小时候,几乎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梦想,梦想着将来自己会成为自己感兴趣领域里的专家,梦想着将来会找到自己心仪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这些渴望伴随着我们度过了焦急难耐的童年时代。

当自己真的长大成人了,以为可以傲娇地掌控世界和实现梦想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那么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才发现很多时候,小时侯的许多梦想真的也就只是梦想而已,或许永远都不可能实现;才发现人的结局不是幸福和快乐,而是最终的死亡;才发现小时候所信仰的“人定胜天”,不过是一个谎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才是抚慰我们的最好的良言。

有许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小时候看到的曾经打动过自己的东西,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而在童年的记忆里,所有看过的风景,都那么美好那么神秘地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在成年的我们遇到困惑和失意的时候,给我们以温暖,给我们以抚慰,给我们生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


小学读书时,总想多玩一会儿。在学校,老师“掐”得很严,不敢“放肆”,回到家里,家长却举起了笤帚疙瘩,逼着做家庭作业。没办法,“偷渡”到外面,痛快地玩儿上一番。当肚子不允许再玩的时候,就想回家,可又怕家长的笤帚疙瘩。于是,越墙进院,偷偷地跑到厢房,拿出几片凉年糕,装进兜里,再跑出去,边吃边玩,把笤帚疙瘩早已抛到脑后……见家长又掐着笤帚疙瘩追来,于是,继续“出逃”,总盼望长大的童年。

中学读书时,觉得自己早已长大,于是,听不得别人劝告,处理事情,自作主张,但毕竟太“嫩”,引来了一系列的麻烦,致使师生、父子、母女关系紧张,给“当事人”带来了不可言状的烦恼,这时,又盼望解除“羁绊”,独立生活。

成家立业之后,家庭琐事接踵而来,“独立”的日子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理想,面对生活的压力,对家人吹胡子瞪眼睛,有时还摔盆子摔碗……中年以后,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歪歪斜斜的脚印,觉得一生平平,顿生许多感悟,恨“烦恼”伴随左右,运气不佳,悔没有好好读书,耽误了青春年华……于是,人们又想起了小时候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来,但是,回到小时候,已是回天无术,矛盾的心理油然而生。

事实上,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烦恼,没有这类烦恼也有那类烦恼。我们都不是“圣人”,没有烦恼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是这样。

然而,凡事都有积极的一面,每个年龄段又有每个年龄段的乐趣,这又是不争的事实。孩童时代在家长的帮助下,努力做到“要玩就玩个痛快,要学就学个扎实”。无忧无虑的童年,不应该有那么多的烦恼。从这一点来说,小学时期,家长如果能做得合格,孩子会更优秀,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中学时代,热血沸腾的年龄,人生的“黄金季节”,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选择拼搏和超越,就会走向成功,绝对是“乐在其中”。成家立业之后,面临着责任和义务,要有应对的准备,再用行动经营,幸福就会伴随左右。解铃还需系铃人,愿人们都能转变观念,不再“矛盾”,快乐生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理疾病来源童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心理疾病来源童年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