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心理资讯网

心理疾病确诊过程,心理疾病确诊过程包括

时间:2024-09-15 19:41:04作者:心理资讯网 分类: 心理疾病 浏览: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心理疾病确诊过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心理疾病确诊过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有的心理医生有心理问题,他们是角色代入太深了吗?

您好,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从事心理咨询多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不止一次被问到类似这样的尴尬问题:“心理咨询师是不是自己心理都有问题”、“啊,心理咨询师啊,那你是不是能猜到我现在心里在想什么”(还要非常生动的加上一个双臂抱肩的动作,拜托,我就是有读心术,也没有透视术好吗...)、“你们接触的人是不是都是神经病啊”(哎...)

其实在实际的生活中,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一些社会偏见,比如:“男人都爱白富美”、“女人都爱钱”、“出轨的人都是人渣”、“健身的人都很阳光”...只有真实的接触到这个人群,才会了解到事实的真相。

第一类:也是最常见的一类,确实是自己感觉被一些痛苦所侵扰,但是一直又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拯救自己,很多会因此走上心理学的学习之路(社会性质的心理培训),在后来有所成长时,就希望能够帮到更多像自己有一样有痛苦经历的人早日摆脱心理疾病。

第二类:正统的科班出身。有一批是接受过正统大学甚至硕士、博士的全日制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人,他们有着扎实的基本功,接受过良好的伦理教育和个人成长,他们有的是阴差阳错选择了这个行业,有的是对心理学的神秘性充满好奇,有的是给自己的一些问题寻找答案。但最后毕业真正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还是少数。

第三类:打着心理学的旗号,做着跟心理学无关的商业性活动,或者以此为名随便分析别人,揭别人的伤疤,戳别人的痛处,这是同行们最为排斥的一类人。

这个问题我觉得就像问医院全科值班医生为什么会感冒一样。把心理医生特殊化了。

人是生理和心理相统一的。生理患病和心理患病一样的正常。看心理医生跟看门诊科医生是同样的。

对于感冒这种常见病来说,可以看医生也可以选择自愈,对于短时间的情绪低落,心理不舒服,同样可以选择看医生或者自愈。但是,对于恶性病症,肿瘤、癌症等就必须要专业医生进行诊断治疗,同样,对于神经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异常的疾病就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来进行治疗。二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如同常在医院待的人,接触各种各样的病患,难免会增加被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的机会,即使医护人员做了一定的防护;心理医生接触各种各样有心理问题的来访者,难免自身的控制资源受到考验,即使已经做过了一定的专业训练。

心理医生执业都需要专业的督导,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师,帮助其处理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积攒的各种心理疑惑。排解其心理困难,以便能够更好地执业,为来访者提供更专业的帮助。

不是的。

以为心理医生也是人,也有情绪和压力,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为何不可以有心理问题呢?严格的“垃圾处理站”,又有多少咨询师能够真正做到呢?需要成长到很强大才可以喔~

这个问题可能说反了,并不是因为成为了心理医生才罹患心理疾病,而是因为有心理疾病才有可能成为心理医生。我本身就是抑郁、焦虑症患者,以前也跟同事沟通过这方面的事。然而事实发现同事作为没有心理疾患的正常人对于焦虑、抑郁这类的心理问题完全无法理解。他们不知道焦虑、抑郁的体验是什么样的,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选择自杀!无论如何详细地描述我自己的真实体验,他们都认为不可思议,甚至是不切实际。实际上,能做到不带着有色眼镜对待心理疾病患者就已经非常不易了。说得晦涩一点其实就是这样的:无论是什么疾病,身体疾病也好,心理疾病也罢,如果要想确诊并治疗,首要去做的就是看到这个疾病的全貌,或者说这个疾病具体的样子!当然这包括视觉可见的症状,身体能感受到的症状,引发该疾病的病原体等等。知道了这些,才能明确这是什么疾病,并对症下药!但是心理疾病具有特殊性,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一种或几种,是完全想象不出疾病的样貌的!心理疾病本身就是心理出了问题,而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应。也就是说,看不见,摸不着。连疾病的样子都不知道,如何确诊?如何治疗?心理不同于数学,往往不能进行逻辑分析,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仅凭想象就能构建出心理疾病的样子这种事是绝对无的!这不同于身体疾病,比如骨折,人们甚至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肢体扭曲变形;或者咽喉发炎,可以直接看到嗓子红肿。。对于心理疾病,不仅仅我不说你可能完全看不出来,而且甚至说了你也可能不信,因为我看起来跟正常人没有区别!以上如此,就需要心理医生能真正清楚心理疾病的样貌,知道病人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疗患者的疾病!另外,心理咨询师跟心理医生好像有所不同。我观察到的现象是只要通过考试就能成为心理咨询师,不知道是不是我对这个职业了解程度不够。总之,如果只是心理上有困惑,咨询心理咨询师一般没问题;如果感觉是心理疾病,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心理科就诊!

当你心理不适时,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咨询?

谢谢邀请,心理不适时,不需要判断是否需要心理咨询,因为只要是心理不适,就可以找专业心理老师的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适用于所有心理烦恼、困惑、迷茫,甚至心理障碍等问题。在工作、生活、婚姻、情感方面若遇到烦恼,可以通过专业心理老师的分析和指导,从而得到较好较快的领悟,减少自己探索的迷惘、费时和痛苦。当你从心理老师这里找到一些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后,就能够用这些方法在生活中运用。这时候,遇到问题就可以动动脑筋,而不是马上找心理老师。当然,如果思虑一下,感觉自己面对这些困难有些力不从心时,还是要找心理老师为上策。

现在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专业的心理老师所学的理论和技术流派不同,办法和效果也各不相同,人们选择时很难做出准确和理性的选择。自己何时做心理咨询并不是难事,而是找哪位老师,这个问题不好选择。找心理老师,还不是上菜市场买菜,而是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吧,一是咨询时间安排不能太短,至少1.5小时以上才合适;二是咨询费用不能太高,一次600元以下为宜,太高则乱;三是看看他推荐的文章,请有经验的人看一看,是否基本理解,若不理解则不能轻易去选。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尝试一次,看看交流情况再做选择。

如心理不适的感觉不大,能够通过运动、听歌等自我放松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就不要心理咨询;如果自我调节没有什么效果,可以找朋友、家人等人倾述,若还是不行就可以去心理咨询处进行咨询。

是否需要心理咨询没有一个标准的判定,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内心感受和需要作为判定结果。

就像感冒,小感冒有些人可以通过自身免疫抗过去,而有些因为免疫力低,抗不过去,有可能会变重感冒,就需要药物干预。

每个人心里状况也不一样。如果说,感到自己的情绪已经影响到身体健康,比如胃不舒服,失眠,茶不思饭不晌。或是影响到你的正长的工作和生活,那么你就可以寻求咨询帮助。

关注自己心里状态,重视心理建设,本身是爱自己的一个表现。


非常好的问题,感谢题主原创问答。

心理不适,可以说出自己心理不适的感觉吗?是否影响正常的饮食睡眠工作?

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不适经历,自己可以找出引起心理不适的原因吗?

每一个人心理承受力不同,对心理不适的感受需要也不同。是否需要心理咨询,取决于个人的感受,如果是轻微的心理不适,可以通过音乐,跳舞,游戏,购物,通过自己喜欢的爱好,转移注意力的干预可以调整,就不需要心理咨询。

如果,已经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饮食睡眠,自己无法调整的情况下,建议最好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评估心理问题的程度,必要时到心理科门诊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协助诊断。

去看心理医生,医生会问些什么?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把心理医生看作是一个特别亲密的朋友。心理问题,大多要有情感上的倾诉,这是“病人”和医生的共同愿望,一点儿也不矛盾,且医生会对你的“泄密”给予绝对的保密。因此,面对心理医生,尽可能敞开心扉。

倾诉要有所节制。人在激动时易失控,一肚子的烦恼和苦水恨不得全都倒出来,从时间上考虑,你的倾诉在10-30分钟即可。

“有问必答”比“拐弯抹角”更利于沟通。一些求医者存在种种顾虑,有的人说到一半时忽然又后悔了,改变了主题;有些人因怕露丑、害羞等原因不肯说关键的问题,这都不利于达到医治心病的目的。对医生的提问最好是有问必答,使医生的分析、判断更准确。

不必过分地关注自我的表现与形象。求医不是求职或与上级领导谈话。医生并不太关心你表层的东西,而是更注重解决你的心理问题。在与医生的谈话中,你要尽可能地放松一些,不要在说话中过多考虑方式方法和技巧。有话直说,“开门见山”为最好。

防止就事论事地纠缠于细节之中。有些人生怕医生不了解自己的经历与问题的发生、发展和现状,用大量时间去讲述一件事的细节。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医生更关注你的思想观念及对问题的认识。对于事情的叙述,先可大致讲一讲,然后等医生提问再说。

不要期望由心理医生给你“决策”。比如说离不离婚,与恋爱对象是否继续保持关系等问题,不少咨询者希望医生给一个明确的答复。而心理医生的职业准则恰恰是避免这种不能完全负责的“硬性指导”。他们只能给你讲些观点和道理,启发、疏导你的“症结”,最后的“大主意”还得由你自己拿。

不要希望一次咨询就“根治”。解决心理问题往往要有一个过程,那种希望“一点通”、“仙人指路”的走捷径想法是不现实的。

心理问题不要等成了“心病”时才去求医。现实中,心病不算病的观念还很有市场,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似乎还不愿与心理医生打交道。其实预防心理疾病与心理疾病的及早治疗更为重要,在“心理才感冒,还未发高烧”时就应该去找心理医生了。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假设有一天,你打算去看心理医生,当你面对心理医生坐下来以后,面对你的心理医生问你:“你是与家人来的还是你一个人来的?来的路上还好走吗?是有人介绍你来到这里的吗?”

听上去这个心理医生说了一堆“废话”,一点也不关心病人的痛苦。怎么能这样呢?

恭喜你!你遇上了一个好的心理医生了。

他用了激将法的提问,逼着你说出你来这的原因目的等等。

另一种心理医生,直接会说:“看上去你现在很忧伤。”

这个心理医生用了单刀直入性的提问。他启发你说出自己的痛苦。

好的心理医生的提问,听上去总是让你感觉都是“废话”。

但我告诉你,这恰恰是优秀的心理医生。

一般来说,糟糕的心理医生是这样问你:“你想怎么样?为什么这么难受?你觉得吃药你能接受吗?”等等。

作为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者,当我们与一个陌生的来访者待在一起时,首先要让来访者感觉舒服,放心,有安全感。我们只用眼神、行为(倒一杯水)表达,对他们来到这里的肯定与支持;用关怀、温暖、期待的神情去引导来访者提问。鼓励来访者随意说出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从他讲故事内容中,以及他的言谈举止当中,观察捕捉在他故事之中流露出的核心含义,静静的倾听,深刻的理解。(而不是问东问西,随意打断),通过这样做来理解来访者是怎样一个人,他都经历了什么?

谢谢悟空老师之邀!答题:心病还须心来医,“何知话语短,谁知论家长”?一般这些话题先是从家庭谈起,找心理医生应该是心理出现的问题!假如是一个正在恋爱之中的他或她,或许是家庭的反对,或许是双方的因素,成了这些方面的伤害从而引起自身对这一切产生的一个态度,而这恰好是产生心理反应的结果;也叫心病!那去心理医生那里他会问什么呢?茶言观色,以聊天的方式引出话题,问你为什么烦恼,然后是你问答的每一个问题是以心语去解释去化解,如何改变,如何面对人生等等。大家看过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一部爱情戏剧,故事感人,而其中就用到“心病”一词的体现,这就是关联所在,非长文难以答全,谢谢大家阅读并理解点评!🙏🙏🙏

你的诉求?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你最近,至少一周的状态?你以前是否有就医或心理咨询的经历?效果如何?如果就医过,肯定要看你的诊断或病历?是否有家族病史?是否经历过影响你的什么事件?是否服过精神抑制类的药?可能还会问你的饮食和睡眠状况?


轻微的心理疾病是不是可以自己调节出来,如果自己能调节出来?

轻微的心理疾病,确实很容易调节,但是你又不想做一些难办的事。比如下苦力或者听长辈和领导严厉的训斥。这两种办法非常奏效,但是一般人难以接受和挺过来。 再不听话的人或者惯着毛病的人,经过一场“寒窗酷暑”,必然最后向恶劣的“惩罚”屈服,最后步入正轨。

我个人认为够呛,我感觉所谓的心理疾病就是自己钻牛角尖,她说这个凳子是圆桌,你就说出花来她还是觉得是圆桌,只能是他信任的人慢慢开导他,然后有一天自己就豁然开朗了…

看医生确实不是唯一的方法,医生也只是从其角度给与指导,决心是自救的最大动力。有几个简单非常有效的方法,都是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的:

1.《心经》每天读三遍

2.《力量静心》使大脑迅速安静下来

3.春天到了,经常户外太阳下运动,松果体在阳光下会分泌多巴胺,一种快乐物质。

4.和积极向上的人多交往。

5.尽量避开负面的信息和事物。

这个不是必备选项。有些人有轻微的心理障碍,但不明显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有些人会有各种顾虑,也不会主动去寻求专业的心理疏导;有些人根本就不觉得自己有心理障碍,也就不存在看医生的行为;还有么人只是在遇到了应激条件或环境才会出现轻微的心理障碍,更换条件过环境,心理障碍就自然消除。而心理障碍的自我调节是否有效?也要看患者是否有对心理障碍的认知和对生的欲望,否则自我调节就变成了作茧自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理疾病确诊过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心理疾病确诊过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