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心理资讯网

心理疾病被害思维,心理疾病被害思维导图

时间:2024-09-01 10:47:13作者:心理资讯网 分类: 心理疾病 浏览: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心理疾病被害思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心理疾病被害思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一样吗?

如果你说的是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那么可以肯定是一回事,因为涉及疾病的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疾病。

近些年人们开始关注心理问题,关注心理健康,但又排斥精神疾病和精神健康。其实早在2016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主席就提出了加大精神心理卫生的研究和建设力度,为国民的精神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这其中的心理范围涵盖很广,既包括普通人群正常的心理问题,也包括存在部分心理问题的亚健康人群,还包括问题严重到疾病的患病人群。这里的疾病虽然是源自于心理问题,但已经不能用单单的心理问题去解释和看待,而是严重程度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所以,所谓的心理疾病也就是精神疾病。从目前我国施行的ICD-10国际诊断标准中,可以将我们熟悉的所谓心理疾病一一对号入座。

比如整日心烦,坐立不安,过分担心某一件事情,或者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预期焦虑,严重到已经影响日常学习和工作的程度,那么很有可能是焦虑障碍。

比如茶饭不思,兴趣缺缺,不想去人多的地方,总是觉得很累,对未来生活没有一点期待,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的程度,那么很有可能是抑郁发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抑郁症。

比如凭空能听到有人跟自己说话,或者看到一些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或者没有任何可以令人信服证据的情况下,觉得有人要害自己,那么很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

不管哪一种疾病,心理问题都可能是疾病的发病诱因。但不管有没有发病诱因,疾病就是疾病,已经不能用普通的心理问题去解释或者去看待。比如有些人认为抑郁症其实就是心理问题,甚至因此诋毁罹患抑郁症的患者朋友们心理脆弱,但事实当然并非如此,疾病就是疾病,也不可能是单纯的心理问题能够导致的。实际上抑郁症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而我们常说的心理问题只是可以归结为社会心理因素之中,单纯的社会心理因素大概率是不会发病的,不然遇到同样心理问题的人为什么发病的总是很少的一部分呢。

心理疾病也好,精神疾病也好,都是疾病,都要尽快到专科医院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

你好,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一样吗?估计大多数人都知道不一样,但哪里不一样?下面我来说说

所谓精神疾病,简单解释,就是多种原因导致人的感知觉、思维、情感以及行为发生异常的一组障碍性疾病。

精神疾病,常见的,如我们最常被提起的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老年痴呆、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等。

从症状来说,精神疾病往往伴随有紊乱的精神症状和异常的思维模式,比如:某位精神分裂症患者走在大街上,衣着污秽、蓬头垢面,这时某人看了他一眼,并与之对视,患者便可能产生敌意,并可能产生攻击行为,我就曾遇到一位患者无故将路人打伤,原因就是路人无意间咳嗽,吐了一口痰,患者便认为对方在侮辱自己,遂将其打倒在地......

当然,对于精神病人来说,更多见的是幻觉、如幻视、幻听,指的是没有客观刺激情况下,个体出现的知觉体验,如,一片安静的环境中,患者听到很多人谩骂自己,为此烦躁,对空谩骂......

常见的心理疾病如心身疾病、性变态、进食障碍、性功能障碍、睡眠障碍、某些心理疾病导致的自杀等。

心身疾病,即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导致躯体上出现相应病变并产生不适主诉体验的疾病。比较有代表性的心神疾病如口腔溃疡、胃溃疡。心身疾病具有以下特点:一,心理动力学、社会因素是主要发病因素;二,躯体疾病为主要表现。

性变态:如偷窥狂、咸猪手等。

进食障碍:有代表性的如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厌食:病人为了控制自身体重在一个比较苛刻的数值范围内,所以严格限制自己饮食,为此可造成影响不良。神经性贪食:患者先是有一个不可控制的暴饮暴食,然后因恐惧过胖,故采取自我催吐等方法,使所进食的东西排出体外,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等级,符合严重疾病诊断标准,故需要就重不就轻,所以,如果患者确实存在心理疾病,但同时又存在精神症状,那么我们需要按照精神疾病去诊断。

不一样。心理疾病属于心理学范畴,而精神疾病属于精神病学范畴。心理疾病指示人的心理是正常的但存在不健康,一般人或多或少、或长或短地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精神疾病指示人的心理是异常的。

两者之间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区分:

是否存在妄想、幻觉。精神疾病常伴有妄想、幻觉,比如认为有人在追杀陷害自己这是被害妄想,还有的人会说经常听到别人在议论自己这是幻听。精神疾病患者会对这些妄想、幻觉深信不疑,但实际上没有事实根据。心理疾病一般不会有妄想、幻觉。

自知力是否完好。心理疾病患者会对自己病情的严重程度、症状有正确的判断,比如抑郁症患者能感觉到自己情绪持续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疲惫无力等等,但就是无法让自己走不出来。心理疾病患者会主动求医。精神疾病患者则完全不知道自己病了,当然也不会要求医治。

知情意是否统一。即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是否统一协调,没有出现倒错混乱现象。比如精神病患者会在遇到一般人感到悲伤难过的事情的时候大笑不止;或者性情变化无常,一会儿温柔可怜,转瞬间狂暴凶狠,等等。

心理疾病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以及部分可疑神经症;精神疾病包括变态人格、确诊神经症以及其他各类精神障碍。

心理疾病通过心理咨询来治疗解决,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加药物来治疗解决。精神疾病通过药物治疗,康复期也会加入心理咨询治疗,达到改善患者心理压力、提高康复效率、提升治愈水平的目的。

您好,谢谢您的邀请!

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本身就是一样,只是一件事物或者一个名词的两种说法而已。都是心理方面出现了不适、障碍与问题的一类症状的统称。

但在不少人的眼里,总会觉得似乎心理疾病要比精神疾病症状轻微些,顶多类似于精神病学上的神经症之类以下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等,而认识精神疾病一定就是比较严重的就是我很问题,如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等之类的重症。而实质上,两者并无分别,只不过在生活中,说一个人有心理问题与说一个人有精神问题,会让人感觉到症状程度的轻重,并且作为普罗大众在接受心理疾病上要比接受有精神疾病方面更容易。

对于有被害妄想症的人该怎么办,总是想着我要控制她?

谢邀!剪贴最初发过的问答:

被害妄想是一种思维障碍,是一种病态的信念。强迫性思维的人,会形成临床上的被害妄想症。总是感觉到周围人,或者周围某个人,某个组织,要对自己加以迫害,攻击自己,那么方式多种多样,如背后议论诽谤,造谣中伤,跟踪监视,或者是在食物中水中,放毒,这个想法,与事实不相符合。但是患者坚信不疑,不能被说服,是重性精神病的,常见症状,如果发现被害妄想,也要及早就医。

其心理动力与表现形式如下:

(1)主要障碍为缺乏对其他人的基本信赖,其特点在于使用“否定作用”、“外射作用”来处理其心理困难,而导致系统化之妄想。

(2)性格多敏感、容易猜忌,且比较自私自利并以自我享乐为目的。

(3)通常毛病是无法看轻自我界限,分不清自己与他人的看法,也缺乏认识自己动机与态度的能力。

(4)有不少妄想的病人,内心可能有一些其他人认为是不可告人之秘密,内疚感和恐惧感非常强,很怕人知道。

(5)妄想内容除受个人因素影响,有些病人发病还因为所处于特殊环境或长期紧张状态,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了解自己的思维结构,运用正念、冥想等方式做调整,用理性思维做现实检验,会帮到自己。

另外,受害者心理是一种看待生活的惯常态度——对于生活中的万事,他们都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觉得自己吃亏或是被占了便宜。

如果已经确诊了被害妄想,建议尽快就医。

那不是你的问题,被害妄想症的患者他们没有自知力,需要药物及心理咨询的介入才可以帮到他们。

在日常的相处过程中尽量的让他们感受到安全就好了,他们很容易没有安全感,尽可能让生活的各种因素掌握在患者手里,有助于他们感到安全。我们的耐心尊重和爱对于患者来说很重要。

你好,我是心理领域创作者 ArtEileen

被害妄想症是比较可怕的,总觉得有人想害他,所以为了自我防卫毫无理由的会去伤害别人。妄想症的人总是幻想自己的配偶外面有人,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也会很焦虑,以为这个人是有所企图的。

[熊吉]怎么与被害妄想症患者相处呢

 

不要否认他的想法是错的,总想去纠正他,妄想本来就是他对这个想法是非常坚定和确信的,一旦有人说 “你不对,那是你的错觉“ 这根本就没有什么效果。所以要听完他在说什么,要理解他,认可他。妄想症无法根除头脑里的被害意识,但是可以让他树立自信,渐渐的从被害意识中解放出来。

被害妄想症最代表性的原因是因为创伤、遭到了背叛、从小没有形成一种良善的人际关系、没有得到父母的爱,等等。一般来说他们是没有自信的优柔寡断的性格,所以害怕被人指责,容易焦虑恐惧。这是长时间积累的症结,在某一个点爆发出来了。

妄想症所有的想法都是自己想象和编导出来的,然后怀疑、焦虑,自己被自己的想象遭到攻击感到受伤。被害妄想症只要本人愿意去努力,治疗效果还是很好的。最重要的是自己要觉知。当他觉知到其实一切都是自己编造的故事情节,他会觉得很好笑。这个时候就表明治疗完成了。

另外大家都知道《美国队长》的一个女演员莫丽因谋杀了母亲而被捕,她身边的朋友说她有被害妄想症,偏执症,抑郁症。曾经在公众媒体发文说遭到了监视等写的文章及其偏执和奇怪。

 


这已经是精神分裂症状,赶紧带去正规医院治疗。

平时沟通时尽量不要刺激她,聊天时不要触及到让她难过的往事,多给她找点简单的、可以循环的事情做,家里要常备静心药,尽量不要让她独处,这个症状的病人非常害怕独处,特别是安静的场所。

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几种?

1、理想型心理障碍:每天的头脑里天马行空,总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无法踏实下来做一件事情,经常做这一件事,觉得第二件事更好些,于是按照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是更换目标。

2、自卑型心理障碍: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优秀,不如别人漂亮等等。这是一种严重低估自己的情绪体验。是一种比较低落、消沉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障碍容易引起严重的抑郁症。

3、闭锁型心理障碍:个别人因为性格或者情绪异常等原因不愿意与外界交流,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俗话讲“闭门造车”就是这个意思。有些青年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别人不同,又不易为别人所理解,因而他们倾向于把自我体验封闭在内心,而不愿向他人表白。

4、失意型心理障碍:是当人的期望不能实现,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感到沮丧的心理体验。它使有些人会产生不正常的自我评价和期望,将导致个人社会适应的失调。

5、嫉妒型心理障碍:中国人有一个传统的劣根性:见不得别人好。不仅见不得别人好,更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这不但有碍于别人,而且害己,对成长是极为有害的。

6、惟分型心理障碍:这种人做事容易反教条主义的错误。考试流于重本本、条文的弊端,牢牢地打下“分数第一”的心理基础。在这种惟分心理支配下,人们只得为“分”而奋力拼搏。

7、怯懦型:这种心理的人过于谨慎,小心翼翼,常多虑,犹豫不决,稍有挫折就退缩,不想有所作为。有这种心理的人一般都气质脆弱,无所谓创新,成才。

8、情绪型:青年情绪的变化带有两极性,容易动情、喜悦、激动和振奋。同时,也容易悲观、消沉、忧愁和苦闷。对于青年的这种正常心理活动,重要的是在行为过程中加以正确引导,以减少不良影响。

9、习惯型:习惯的形成,一是自身养成的,一是传统影响的。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节奏缓慢,求稳怕乱,安于现状等保守的心理习惯,于是,就出现了这种妨碍人才成长的不良习惯。

10、厌倦型:一旦遇到波折、困难或不顺心的事,都要抱怨他人,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悔恨“明珠暗投”,牢骚满腹,对生活失去兴趣,对美好的东西失去追求。这种厌倦心理磨损人的志气,是成才的一个致命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理疾病被害思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心理疾病被害思维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