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心理资讯网

心理疾病多种共存,心理疾病多种共存的原因

时间:2024-06-26 00:15:01作者:心理资讯网 分类: 心理疾病 浏览: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心理疾病多种共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心理疾病多种共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吴尊友称「新冠病毒将会与人类长期共存,但再现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接下来人们该如何防护?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也一定给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吴专家的预测应该有科学道理。防护新冠病毒首先要有战胜它的信心;其次相信科学、相信科学家、相信党和国家,听从卫生部门的安排和建议;第三科学饮食、起居,提高自身抵抗能力。

感谢邀请。我选择赞同吴尊友先生的判断,也希望疫情不要再大规模流行了。三年疫情,危害性太大,它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以及全人类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破坏,人们为疫情付出了太多,包括经济损失、珍贵的健康和生命的代价。

疫情三年来,我们健全完善了预防传染疾病的网络体系,改变了人们的对待病毒传播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包括对疫情的客观全面认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控责任,人们积极的预防态度,主动的防护意识,以及每个人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

在接下来与病毒共存的情况下,由于我们已经吸取了三年防疫的经验教训,也积累了预防病毒的措施和方法,只要落实好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防控责任,尤其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相信能够抵御小范围零星发生的疫情。

新冠折磨了我们三年,知道了它的蛮横无理,无孔不入,防不胜防,也亲身体会到了它的厉害,尝到了它的苦。要是与它长期共存,心里还是忐忑不安。不彻底打败它,随时都有兴风作浪的可能,真的不能小觑。在没有特效药的前提下,还是要加以防范为好。出门戴口罩,勤洗手,科学防范,不可掉以轻心。平时要加强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希望特效药早日研发出来,让老百姓彻底摆脱新冠阴影。

三年的疫情防控政策虽然已经开放,但疲情传播的风险依然存在,病毒的毒性虽然已经减弱,但病毒的变异病毒的传播方式依然很诡异。政策放开不等于防控的解除。只不过是由社会防控为主转向个人防控为主。因此,个人认为,目前情况下,疫情防控还不能掉以轻心。切实做好个人防护,具体做到,常洗手,常通风,常锻炼,常带口罩,合理饮食,不扎堆,少聚会。尽量少外出,不到封闭人多的场所等等。

为什么都说学心理学的人容易有心理疾病?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感知。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增加了患心理疾病的风险,原因如下: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质是建立一种连接,用自己去感染来访者,咨访的负面情绪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来访者的不完整的人格和惨痛的遭遇,有可能给咨询师的自我带来难以修复的伤害。自我,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周围事务关系的一种认识。本质上,就是自己和自己、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自我,是包含别人的因素,受到别人的影响。而心理咨询师面对的多是不太“健康”的人,其中这些不太好的情绪、思维模式、精深创伤,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浸入你的意识中,或以排山倒海的形式冲击你的价值体系和“常规”感受,这些破坏其中的一部分,咨询师是能够利用专业的知识进行自我预防,或借督导(可简单理解为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师)的帮助进行消化,可还有一部分注定无法化解,严重地会破化咨询师原有的健康状态。这也是一些做个案咨询与治疗的咨询师,最后转为团体辅导师的主要原因。

我是余柳,国家二级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师。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如果要回答为什么,首先得证实学心理学的人容易有心理疾病,那么要先对学心理学的人及不学心理学的人进行取样统计,计算其中得心理疾病的比率。在得出学心理学的人概率高的情况下,还需要在排除干扰的情况下,确认两者差异的影响因素是因为学习心理学。似乎是一个难以完成的实验呀。

不过心理咨询师确实经常被说成是自身就有情感障碍的人。这虽然无法通过统计来确认,但确实可以在经验中找到根据。假设一个孩子的父母足够敏感,能按照孩子的真实自我来对待他,并且能理解、宽容并尊重他的感情,这个孩子就能有比较好的发展,会敏感的理解别人,并且移情能力及情感反应能力都比较好,但是他没有被要求发展对别人情感的特殊敏感度,所以很难期望他们去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而那些从小就被父母利用去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孩子,为了适应父母,会发展出超级“感应天线”来捕捉父母的情绪及需要,这会发展出咨询师的敏感度、移情能力、专注度及特殊的情感反应能力。因为他们一直需要去满足别人的需要,所以更可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但是发展这些能力的代价是自我被谋杀,所以咨询师需要进行个人体验来修复他们过去的情节。通过治疗,我们需要学会与自己过去的现实共存,并抛弃我们的幻觉,体验不被满足的愤恨与悲哀。这样我们的那些适应性努力就会成为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助力,成为我们理解来访者的资源。

首先,我不清楚这个命题是怎么产生的?

如果说,人人都有心理疾病,学心理学的人也难免的话,那么所谓的学心理学的人容易有心理疾病,是说,学心理学的人清楚自己的心理问题是什么。而不学心理学的人,或者对心理学一无所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心理问题,而是意识不到而已。这如同医生,由于医生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当身体出了问题时,他意识到身体出了问题,而且知道是什么问题。而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即便身体出了问题,他也意识不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

个人觉得,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学心理学的人容易有心理疾病”这个偏见,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并不是“学心理学的人容易有心理疾病”,而可能是“存在心理疾病的个体更愿意去学习心理学”。人群中可能存在一部分曾经经历过一些创伤和痛苦,或者本身确实存在一定的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患者,这部分人因为自身疾病的原因,对于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咨询非常关注,甚至愿意主动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以达到自我帮助的目的。而这一部分人可能会被周围不了解情况的人认为,是因为学了心理学才导致出现心理疾病,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理解。

另外,还有一部分偏见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倾向于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而觉得心理学家,特别是心理咨询师,因为经常接触到存在心理疾病的患者,为了深入理解他们,所以也会变得越来越奇怪,越来越接近他们的行为表现。这种想法其实是极大的误解,就好像骨科医生天天治疗骨折患者,但是自己并不会更容易骨折一样,心理咨询师虽然接触到的都是心理病患,但是并不代表只有变得和他们一样存在心理疾病才能理解和帮助他们。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首先接受到的培训,就是如何与来访者划清界限,在保持自身想法和信念的同时,站在对方的视角去理解ta(理解也并不等于同意ta的行为),而不是把自己先变成心理疾病患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理疾病多种共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心理疾病多种共存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