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心理资讯网

心理疾病治疗史,心理疾病治疗史怎么写

时间:2024-09-08 04:10:14作者:心理资讯网 分类: 心理疾病 浏览: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心理疾病治疗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心理疾病治疗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心理问题一般都是后天形成的吗?

这个问题太宽泛了,心理问题分为非常多种类的。每一类心理问题都有一定的生理,心理和外界影响的基础,不能一概而论的。一般心理学病因解释通常采用生理—心理—社会的观点予以解释。

举一个例子吧,反社会人格障碍。

这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不仅影响自己,而且影响他人,并且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不过好在社会患病率并不高。而且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反社会倾向逐渐降低,而且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可能由于抢劫、强奸、诈骗等危害社会的行为关进监狱。

反社会人格障碍症患者在观看虐待视频更少的表现出紧张、害怕等情绪。一些研究显示反社会人格倾向具有遗传倾向,他们的下一代更多表现出反社会行为。但另有研究现实,如果具有反社会的基因的儿童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他们较少表现出反社会倾向。相反,如果生活在一个贫困、家庭不和等问题家庭中,表现出反社会倾向的几率比其他人大。

从上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心理问题有其先天基础,经过后天适当的条件刺激,先天特性表露出来。当然,也有一些心理疾病不是这种原因。

☞本篇由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吴琼燕老师回答。

心理问题或疾病的成因较复杂,有的源于遗传,例如社会恐惧症,百分之三十多的机率来自遗传。有的至今成因还在研究中,例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有各自的说法。目前还有“负一岁”的教育理论。

科学家们发现,期胚胎就已经有意识水平:胎儿在六个月时,就开始对情绪、思想、情感、感受等能够有反应,外面发生的一切可以通过母亲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而对胎儿起作用,因此胎儿生前就已经知道自己来到这世界上是否受欢迎。六个月时,用强光照射母体的腹部,子宫内的胎儿会眨眼睛,胎儿有视觉了。如果预先给宝宝起好名字每天对着肚子叫,宝宝出生时,再叫宝宝的名字,宝宝会转头朝向名字发出的方向。

也就是说,从胚胎时期开始,人的安全感、价值感已经开始受到影响。

以下是学术上:

精神分析理论

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心理活动是潜意识的,包含情绪、思想、欲望等;二是人都有“性的冲动”(此处为广义,指一切能带来愉悦感的行为)。

心理问题的形成源于:

在人的“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接受的刺激过多或过少,会使其发展受挫折,造成“性心理”发展固着。例如,二度创伤,则是在第一次创伤的基础上将不良的刺激加强增多。

毫无疑问,心理问题都是在后天形成的。但是先天条件有影响。

百度百科:先天:

先天是一个汉语词汇,也叫天生的,是指自出生即存在的,生来就有的。指人或动物诞生前的胚胎时期,也可指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原。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那胎教是咋回事儿,那岂不是没用?

胎教:狭义胎教是指根据胎儿各感觉器官发育成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给予适当合理的信息刺激,使胎儿建立起条件反射,进而促进其大脑机能、躯体运动机能、感觉机能及神经系统机能的成熟。换言之,狭义胎教就是在胎儿发育成长的各时间,科学地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教育,如音乐、对话、拍打、扶摸等,使胎儿大脑神经细胞不断增殖,神经系统和各个器官的功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训练,以最大限度地发掘胎儿的智力潜能,达到提高人类素质的目的。

请注意我加黑了的句子,在生前的胚胎之时,胚胎有生命体征,但尚未有自己的心理过程。胎教的目的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此时胎儿尚未被社会化,他对外界的反应,仅仅只是最为本能的反射和应激。但是,先天条件对后天心理状态是有影响的。

试想,假如一个孩子先天听力衰弱或是先天性矮小亦或是先天性弱视,在他融入社会后,在他社会化产生自我意识,有自尊等等候,他会发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对心理产生影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千万注意先天后天的定义哦。

最后,即使先天条件对心理有影响,但,心理问题的形成都是在后天。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我是小K,欢迎关注哦!

并不一定都是后天形成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一直在心理疾病的成因上,各自持非常极端的看法。精神病学家更倾向于从医学、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心理问题,认为绝大部分精神疾病都是存在先天的生理基础的,是基因所导致的。而这方面的证据也非常多,比如患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出现精神分裂症;同卵双生子,一方患有精神分裂症,另一方则有90%以上的概率,也患有精神分裂症。而心理学家则更倾向于认为,心理问题都是后天养育出现问题导致的,比如那些并没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在经历了父母虐待或是重大创伤之后,很大比例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其实双方的研究结果都很有说服力,帮助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了心理问题和疾病的成因。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精神病学界和心理学界开始走向整合,学者们一般不会再认定,一定是某一方的因素导致了心理疾病的产生,而是开始相信,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先天气质和后天经历,因此,每个人的心理疾病都是遗传、养育环境、文化社会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心理问题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共同造就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也许一个人患有抑郁症,一方面来自于他先天就带有某种敏感、情绪不稳定的特殊气质;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从小到大的经历中,确实经受了很多令他难以承受的创伤,在两者共同的作用下,导致个体在某个时间段终于出现了抑郁症的症状。所以,我们既不能简单地认为,一切都是先天因素导致,所以只要吃点药,就可以万事大吉;也不能粗暴地认为,一切都是父母的错、环境的错,所以在处理心理问题的时候固执地不听从医生的服药建议。而是应该根据医生的意见,在控制好生理因素的前提下,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处理后天经历的创伤问题。

读心理学能治疗自己的心理问题吗?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可能有这样的疑问。但这个问题对于心理学工作者来说,三个字可以形容:哭笑不得!(我知道其实是4个字)。之所以人们会很频繁地问出类似的问题,不能怪人们对心理学的不了解,只能怪心理学水太深,太深。

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学的理解其实是相当相当狭隘的,不仅普通人群难以了解真正的心理学是嘛玩意儿,即便是那些教条而狭隘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教师、从业人员,也可能对心理学是怎样的一个庞然大物没有概念。

心理学是一门跨界学科,它首先是自然科学范畴,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是同样性质;同时又是一门典型的社会科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关系密切;当然从其源头来看,它还是与哲学剪不断,理不清。前者,像北大、北师大这一类国内最顶尖的心理学院系,每年都会专门招收本科专业为数学、生物学、化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等理学专业的学生直接攻读心理学专业硕士或者博士,甚至根本不考他们的基础心理学知识。换言之,一名北大或者北师大的心理学博士,不懂心理咨询,不懂临床心理学那太正常不过了。像我本科在重庆大学拿的工学学位,硕士到北师大拿的心理学理学学位,从头到尾并没有谁教过我或要求过我掌握心理咨询或临床心理学的课程知识。换言之,基础心理学研究者根本不需要具备普通人们所熟悉的心理咨询或临床心理学相关知识,他们与生物学家(比较心理学家、进化心理学家、动物行为学家)、生理学家(生理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神经心理学家)、人工智能工程师(神经计算心理家、知觉心理学家)、计算机专家(信息加工心理学家、计算建模心理学家)干一样的活。所以,尽管诺贝尔没有心理学奖,但心理学家获得了若干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项,包括前几年刚获奖的挪威的莫泽夫妇,两口子都是不折不扣的认知心理学家。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应用心理学家的研究范围遍及所有,注意,是所有人类的社会科学领域。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恩怨。对心理学来说,有社会的地方就有人,有人就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任何一门,注意,是任何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有相应的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诺贝尔奖只授予经济学一门社会科学,其中就有至少三名心理学家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包括大名鼎鼎的西蒙,他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的先驱,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但他最伟大的成就还是在认知心理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时代绝大多数社会科学的学科前沿都是以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作为发展基础的。从事这些广泛社会应用领域的心理学研究者也根本无需具备心理咨询或者临床心理学的知识背景。他们与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既可以随心理学授予学位,也可以随社会学授予学位)、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卡尼曼的展望理论是不折不扣的经济学模型,但他是不折不扣的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平克也不是读书人认为的那样是名语言学家,而是一名再典型不过的语言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教育学科具有碾压的优势)从事着相似的工作。

而且,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还包括哲学传统的范畴。在现代心理学发轫之前,人类首先就是从哲学角度来研究现时代心理学的经典研究范畴,如意识、记忆、知觉、自我等等。可以这么说,现时代的哲学家如果不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无法建构自洽的个人哲学体系的。一名哲学家,他可以持一元论的观点,也可以持二元论的观点,还可以持不可知论的观点,但无论他持怎样的观点,他必须正视并且理解人类知觉的本质,以及意识、记忆的基本常识,否则就是民哲范,与民科一样属于基于经验的直觉迷信范畴。心理学研究者中也有一部分人会像哲学家一样地工作,他们也不需要具备心理咨询以及临床心理学的知识背景。

看吧,心理学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学科。它有多大呢?以美国心理学会为例,下面分设了100多个分会,不同的分会之间,隔行如隔山。曾经有一名美国某大学的资深心理学教授收到一份博士论文审读,论文是他不熟悉的研究领域,这名教授自学了半年博士论文相关领域,才能对论文进行审慎的评审。以至于人类的科学共同体曾经在本世纪前达成一个预测:如果21世纪前人类的科学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那么人类21世纪以后的科学将以心理学为基础。

因此,绝大多数,准确地说是95%以上的心理学研究者与人们熟知的心理咨询以及临床心理学毫无关系。他们遇到心理上的问题与其他的非心理学专业出身的普通人群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有什么差异的话,任何科学工作者(所有心理学研究者都应该是科学工作者,哪怕他像哲学家一样工作)都不会像没有经受过科学训练的人那样容易陷入迷信而不自知,他们更可能寻求科学的、专业的帮助,而会排斥伪心理学的忽悠。例如,我说下面这些是伪心理学,你能理解吗?家庭系统排列、神经语言程序学(NLP)、沙盘厢庭、九型人格、色彩心理学(乐嘉老师版)……

心理咨询以及临床心理学只占心理学专业很小的一块比例,但由于它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其实与人类生活更为休戚相关的是社会心理学家)所以广为人知,被许多不明就里的人们误以为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全部或大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理疾病治疗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心理疾病治疗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