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心理资讯网

心理疾病在家里,心理疾病在家里怎么治疗

时间:2024-08-11 04:55:23作者:心理资讯网 分类: 心理疾病 浏览: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心理疾病在家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心理疾病在家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整天宅在家里,怕见人,是不是心理出现问题了?

小刘是一名95后毕业生,一直梦想着自己能成为一名好主持人。可是,第一次登上台的时候,紧张、焦虑、害怕让她全变了。其实小刘很认真的准备了这次主持,在准备第一次主持的前一晚,她很认真的写着稿子,将内容看了不下10遍,讲稿演习了四五次。走进会场前,她将文件抱得紧紧的,牙关也咬得很紧,等到走到前面,一碰麦克风,吓得她把文件全掉了。她不敢看下面的人,准确的说,她其实很怕见到人,只要人一多,她的脸就开始发烧。

生活中像小刘,怕见人的,还是存在不少的。他们为什么不敢见人呢?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来和你说一说。

很多人一听说“怕见人”,就认定对方是社交恐惧症,其实并不一定准确。怕见人,也可能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这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大多数孩子在遇到陌生人时,会感到害羞、害怕或紧张,这其实是成长过程中一种培养和拥抱的人格特质,即使他们此刻对陌生人持谨慎态度,内心的平静仍然可以照耀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似乎仍然和儿童时期一样,很少和人互动,尤其是陌生人,我们曾他们为“慢热型”。

慢热型的人原生家庭中,可能也有一个慢热型的养育者,或跟陌生人讲话办事有点胆怯,这是一种内向力量,TED演讲曾指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着喧闹额个性,安静的人拥有与世界分享的重要礼物”。

不过,如果一个家庭经常责骂孩子,或者缺少和孩子的交流互动,那么,当孩子成年以后,也可能因自小没有安全感而害怕接触人

另一种导致一个人怕见人的原因,可能是在学校遭到老师、同学嘲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于是不敢和同学来往,用这种退缩的方式来保护受伤的自己

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体弱多病或者在生活中遭受过一次重大心理刺激,比如被耻笑、受欺凌等,可能会造成孩子自尊心受损,变得害羞、胆怯,不敢见人

那么,一个人怕见人,有没有可能是社交恐惧症呢?答案是有可能。

整天宅在家里不一定怕见人,也不一定都会出现心理问题。这个问题也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由于现在社会发展使很多人因为无事可做而在家里,如果长期这样在家里就会出现问题,使自己变得懒惰不爱说话和不爱同人交往,这样也就形成了精神方面的问题,有的在家里忙的很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在家里如果有精神方面的问题就会怕见人,所以这也是两种情况,对于经常在家没事做的要经常出去接触社会,自己找事情去做,这样也就不可能有精神方面的问题,当然就不会有心理问题,所以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交往对自己也会有好处的,对自己身体更有好处。


整天宅在家里,不出门,并不能说明什么,更不能说是有精神方面的问题。

其实,我平时就是这样,整日地呆在家里,不出门,也不想见谁。这样只是说我们比较宅,不喜欢交际,喜欢独处。

我平时做什么事都喜欢独来独往,想做什么就去做,而不习惯结伴同行。

比如逛个街,有些人就喜欢一大帮人一起,因为那样热闹一些、有趣些。

而我如果跟着一大帮人的话,我就是那个蹲在角落,一言不发的人。

这很大程度上是性格使然,内向型性格的人普遍不合群,喜欢"杀单线",一个人单独行动,人多了反而浑身不自在。

这也是无数种生活方式中的一种,他人无法评说。

梭罗笔下写道:"就如同从一个圆心可以延伸出无数条半径一样,生活也是可以有无数种方式的。

任何一个改变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生命奇迹,而且,在我们周围,这奇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其实,这样整日的宅在家里,还是不好,没接触到社会,就越来越陷入一个人的世界。

现代社会宅男宅女特别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说只是喜欢宅在家里,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长久地宅家里的话社交能力肯定会受到损害。

我们说人是社会人,一个失去社交能力的人肯定不是一个正常人,整天宅家里怕见人心理是肯定出现问题了。这个问题在心理学上称为“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恐惧症”多在17~30岁期间发作,典型症状是害怕见人,害怕被人审视,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感觉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不敢站在前面,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

如果是社交恐惧症的话,需要早作心理咨询和治疗,避免社交功能进一步损坏,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


请问一下家里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病患者的家属们,你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

不好吧,起码大部分患者家庭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毕竟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都是严重精神障碍,处于发病期的患者确实可能给家人或周围人带来很多不便,甚至是危险。但也有患者朋友精神症状完全消失,过着完全正常的生活。这与疾病的性质有关,但也与每一名患者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总的说积极配合治疗,坚持治疗的患者,社会适应一定是会好于不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的。

影响一定是有的,有些家庭因此分崩离析

我的患者构成中,最多的一定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我想这也是任何一个工作十年以上普通精神科医生共性的问题。为什么?因为精神分裂症严重,因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往往需要被动住院,因为有些时候家人没有选择。

我的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名50多岁的女性,她的丈夫因为她的嫉妒妄想而被她逼着在几年前就离了婚,但即使这样丈夫也没有离开她,而是以自己没有住房为借口一直和她生活在一起,也承担起了照顾她,以及帮助她善后,向邻居道歉的责任。因为患者存在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总是认为邻居要害自己,有时会故意将垃圾倒在邻居门口,或者大晚上故意敲墙,最严重的时候在邻居家门口烧起了黄纸,搞的整个单元都烟雾弥漫,被警察抓到了派出所。

她的丈夫虽然在法律上是前夫,但却一直担负着监护人的义务,清理楼道,消除影响,送她入院治疗,多年来一直都是他这个前夫在做。用他的话说,就算离婚了不还有儿子(儿子在外地)吗?也还是一家人。

所以她的家早已支离破碎,如果没有她这个“前夫”,可能患者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活下去。即使这样前夫也是疲于奔命,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她。这样的生活,也真难为他了。

再来说一说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

双相情感障碍从严重程度上讲,还是要好于精神分裂症。因为双相情感障碍本身虽然也会慢性迁延,但实际上还是发作性疾病,单次发作缓解后是可以达到完全缓解的程度的。所以双相情感障碍的缓解期患者社会适应一般会更好。比如之前一名让我印象深刻的女患者,在最初的几年一直反复发作,因此丢了事业单位的工作,丢了爱情,丢了尊严。但毕竟发作性疾病还有缓解的时候,而一年缓解期家人给其安排了相亲,两个年轻的男女坠入了爱河,相处一段时间后就打算结婚,两人甚至还因此特意坐火车来找我征求意见。现在几年过去了,这名女患者也会有明显的情感波动的时候,甚至有些时候也会产生一些妄想内容。但就是这段婚姻,或者说对这段婚姻生活的执念,支撑着她挺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复发倾向,4年没有明显的发作,4年没有再来住过院。当然,药物一直在坚持服用,因为她知道,药物不是她的敌人,是帮助她正常生活的朋友。

总的来说过的有很不如意的,也有有一些不如意的,也有一些影响真的很小,能基本保持正常生活的。想要减少对生活的影响,积极治疗,坚持遵医嘱服药,帮助是最大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理疾病在家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心理疾病在家里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